畢業(yè)季在即,大學校園在此刻已陸續(xù)舉辦校園招聘,最近我剛好被一些以前帶過的實習生、初入職場的前同事、朋友的朋友等各種「年輕人」問到選擇工作的問題,所以決定寫下這一篇。
下面會列出新人在找工作時該注意的「擇偶條件」,但也得先強調(diào),最重要的那個標準其實還是「你最在乎的是什么」,而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從旁決定的。
如果真的很迷惘,不妨把下面這10 個指標寫在紙上,然后用100 分來分配,或許就會慢慢知道哪幾個指標對自己特別重要,借此找到一間最適合自己的公司。
?
一、產(chǎn)業(yè)
(一)找自己有興趣的產(chǎn)業(yè)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不知該從何找起」。最直接好懂的方式,是直接從「自己有興趣/平常有在接觸的」選起。
比如我很愛自助旅行,所以對于訂房網(wǎng)站、比價平臺、體驗旅游等服務就蠻有興趣;或者有朋友熱愛網(wǎng)購,對于外送、線上買生鮮、女裝、女鞋、生活家居等各種電商平臺也一清二楚。
用產(chǎn)業(yè)來過濾出找工作/公司的方向的好處是,一來是自己會比較熟悉且有興趣,能更快速上手,二來是自己也會對于該公司的產(chǎn)品或服務比較了解,有助于面試前的準備。
?
(二)找時下正夯的產(chǎn)業(yè)
也有人會從「時下正夯的產(chǎn)業(yè)」選起,比如(以前)夯過的fintech、電商、區(qū)塊鏈,或者前陣子在談的AI、機器學習等。尤其如果對新創(chuàng)產(chǎn)業(yè)有興趣,「趕上風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過這有點可遇不可求,畢竟未來真的很難預測,加上許多新創(chuàng)公司的成功不一定是精準估算出來,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公司或創(chuàng)辦人本身就有很多競爭優(yōu)勢,此外,也真的就是需要那么一點「剛好」。
?
二、公司規(guī)模
(一)大公司:分工細、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
該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呢?基本上,以臺灣的本土產(chǎn)業(yè)來說,「大公司」通常等于分工嚴謹、流程復雜,每個人負責的都是很小一塊職務內(nèi)容。好處是每個人的工作內(nèi)容非常垂直,比如專注于人資領域的薪酬/招募/員工福利等其一職能,或者負責行銷領域的其中一塊,如廣告投放/關鍵字操作/會員經(jīng)營。而壞處也在此:若要轉(zhuǎn)換跑道,會發(fā)現(xiàn)技能應用范圍較限縮。
?
(二)小公司:一人當多人用、有時間探索職涯
以此類推,小公司通常也代表一人當多人用,要做的事情比較雜,如果想要特別學習某個領域中的某個技能,可能得靠自己找時間進修或自學,畢竟工作上不太會有時間能仔細鉆研;但這也代表員工會有更多機會摸索出自己有興趣的部分,而不是馬上被鎖死在某個職能之中。
?
三、公司名聲
這邊要談的不是公司的「知名度」,而是「名聲」,也就是公司的風評好不好。通常只能靠筑招網(wǎng) 或建筑人才網(wǎng)知道一家公司的評價,且真實性也不一定百分百可靠。
但即使如此,建議還是可以看一下大家都抱怨或稱贊公司的哪些部分,以及媒體或業(yè)界對于這間公司的看法,然后確認這些部分是不是自己在乎的,避免被公司的話術或包裝誤導,最后誤上賊船。
?
四、工作內(nèi)容
(一)做大事還是做雜事
通常從崗位職責(Job Description)中若有明確列出工作內(nèi)容,而不是只有「交辦主管交付事項」的話,應該能清楚判斷工作內(nèi)容。
同時也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工作「主動性」高不高,比如工作內(nèi)容中是否有出現(xiàn)「協(xié)助」或「依照」等較具幫忙性質(zhì)的關鍵字。若有,可能會需要幫忙主管完成一些小事(或雜事),比如整理報表、報帳、影印和準備開會資料等庶務。
但!這并不是說這些事情不重要,反之,小事其實更能看出一個人的細心與負責程度。然而,如果有想要發(fā)揮的野心或能力,那就不該把自己局限于此。所以在面試時,強烈建議要跟主管確認/聊聊招聘職位的一天工作流程、主要工作內(nèi)容等,避免自己淪為打雜工。
?
(二)是否有前輩引入門
不管是做大事還是做雜事,如果適時有人引導,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我自己來說,有沒有資深前輩或主管可帶領我所在的團隊,會是我求職時的重要考量。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公關公司,當時的我真的是……蠻耐操的,才到職沒幾個禮拜,主管就把許多事情都交給我,回客戶email、寫提案、打電話聯(lián)絡記者,甚至直接跟客戶討論新聞稿切點等,當時認為這是「磨練」,主管愿意給試錯空間(當時的確犯了很多錯……),但經(jīng)過一些不舒服的經(jīng)驗后,我覺得這其實是「自生自滅」。
我后來在帶新人時,都還是傾向「我先示范、他們旁觀」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把他們丟到戰(zhàn)場里打仗。一是我知道這些犯錯的過程并不舒服(會直接被客戶罵、被記者電),二是我認為有別的方式能達成同樣的學習效果(比如新人想好的新聞稿切點先跟我討論過,而不是直接去找客戶;新人打電話拜訪記者前,先跟我演練一次,我可以告訴他這位記者偏好與習慣),三是我覺得代理商最重要的就是在客戶面前展現(xiàn)專業(yè)度,直接讓菜鳥上戰(zhàn)場,犯錯率飆高,反而是消滅客戶對代理商的信任感。
?
五、工作氛圍
有些人喜歡獨來獨往,有些人喜歡較有向心力、會互通有無的團隊,這并沒有對錯,但建議新人還是可以找尋「熱愛分享」、「有學習風氣」的團隊,一來可以激勵自身積極度,二來可以從同事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
我曾和很上進的工程師共事過,他在下班閑暇時間會做side project,我們就會用工程師&行銷人員的角度,交流對于產(chǎn)品的想法;也有工程師看到新技術會很興奮,這連帶影響到我,當我看到一些新工具的時候,也會分享給內(nèi)部,適合的話,也會讓工程師用用看這個工具,加速產(chǎn)品的迭代效率。
現(xiàn)在這家公司里,也有許多熱愛學習的同事,他們會分享最近又上了什么課(不一定是工作相關,也可能是學語言或才藝)、又在中國哪個知識內(nèi)容的app 中買了什么課、哪個老師又推出了什么講座等,這讓人覺得公司是「活」的,一直都有新的想法與刺激在推動每個人前進。
?
六、老板/主管作風
通常老板或高階主管的風格,或多或少也也反映了這家公司的整體氛圍與做事態(tài)度,所以「你喜不喜歡老板/主管」其實蠻重要,因為這也會關系到你對這份工作的認同與投入感。
舉例來說,我第一家公司的老板為人爽快、說話做事有效率,從他身上就能看出公關公司對于「公關人」形象的期許與展現(xiàn);另外我也待過傳統(tǒng)大公司,主管雖然要找我做數(shù)位行銷,但講話的方式都較保守,舉的例子也比較老派一點,事后驗證,這家公司的確是以很傳統(tǒng)的思維在做行銷,上層思維也比較呆板。
但不論如何,所謂的「作風」沒有對或錯,純粹只是你「認不認同」以及你喜歡什么樣的做事方法與態(tài)度罷了。
?
七、彈性
(一)上下班時間的彈性
我從2014 年進入職場,2016 年開始就都待在新創(chuàng)產(chǎn)業(yè),所以這三年多了已習慣了相對高自由的工作時間,比如今天想早點下班,那就把上班時間往前挪,在公司待滿固定時數(shù)即可;或者今天會議比較滿,開完會也不一定要回公司,跟老板說一聲,在外面找間咖啡廳把事情做完也可以。
傳統(tǒng)公司可能會有固定的上下班打卡時間,在外開會還要申請外出證明或再打一次卡,這是我個人比較不習慣的。
?
(二)工作方法的彈性
每個職位通常都會有目標績效(KPI),有的公司很在乎員工是否有用既定的流程與模式完成任務,公司有一定的工具、know-how 供沿用,員工不可以也不需要自己另辟方法;有的公司則認為目標達到即可,方法可以由員工自己開創(chuàng)或調(diào)整。在找工作時,也可以思考看看,哪種方式是自己比較可以接受的。
?
八、發(fā)展性
(一)內(nèi)部升遷
雖說職涯是自己的,得自己有所規(guī)劃才行,但作為新鮮人,應該很難想到三五年后的自己會干嘛,這時如果公司有很明確的升遷渠道或培訓計劃,通常代表公司對員工是有想像的,而不是找人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已。
?
(二)外部跳槽
如果作為求職者,并沒有想在下一間公司久待,只想把公司當作跳板的話,那也無妨,反正這就是個人選擇。但如果想把公司當跳板,也要確認這間公司在業(yè)界是否夠知名、風評是否夠好。(這點類似于上面的3. 公司名聲)
?
九、福利
小時候覺得這些福利看起來好棒,現(xiàn)在想要的東西不太一樣了。不過還是列出來給大家作為選擇公司的參考:
(1) 每年有幾天假可以放
(2) 是否有零食柜
(3) 是否有健身補助
(4) 是否有教育訓練補助
?
十、薪資
終于來到最后一點,找工作最實際的部分當然就是薪水了,除了本薪,強烈建議需試算其他獎金或津貼,比如:三節(jié)、年終、生日禮金、全勤獎金、績效獎金等。
有些公司是本薪低,但年終或分紅非常有可看度;有些公司則是高本薪,相關獎金或津貼則不多。無論多復雜,反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全部加總在一起,直接算「整年可以拿到多少錢」就對了,若同時拿到多間公司的錄取,也比較好一起比較。
如果想要更精算,記得把通勤時間與費用、是否加班與加班費加進去,數(shù)字會更精準。
這篇寫了好久,算下來應該也快打了4,000 字吧。小編離新人的身份已經(jīng)有點遠了,也想不太起來找第一份工作時考量的點究竟有哪些,寫這篇或多或少也是為自己而記錄吧,搞不好找下一份工作時會需要?
但也得再重復一次,找工作是個至關重要的決定,且通常不太可能一次就找到100% 完美的工作,但只要在心中握好那把尺,時時確認自己的衡量標準與篩選門檻,相信就會在這過程中慢慢篩選出自己最在乎的條件,并且透過一次次的換工作,找出趨于自己想像中的dream job。
?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