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職后才發(fā)現工作與預期不符,該馬上閃人嗎?決定是否離職的關鍵因素曝光
我想向您請教未來的職涯發(fā)展……
幾年前,兩名上班族不約而同地來找我請教職涯發(fā)展問題。兩人的年齡個性相仿,約莫三十出頭,分別在L電子和S電子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經歷約五到六年。這兩人剛好都對人力教育訓練(HRD)領域感興趣,因此想要跳槽,但目的卻不大一樣。
A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干做研究,希望能從事幫助別人成長的工作;B雖然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覺得自己應該更擅長與人溝通互動的工作。我自己也是理工背景出身,后來轉換跑道到HRD,對他們的煩惱深有同感。聽完他們的描述后,我推薦幾本書給他們,建議他們先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找到能夠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例如在公司內部舉辦講座,或扮演指導者角色協助同事等。
一段時間過后,我也跳槽到另一間企業(yè)培訓中心。在一次公司內部教育訓練人員研討會中,碰巧遇到了A,我開心地向他打招呼,邊對他說:實現夢想真是太棒了!然而,他的眼神卻顯得有些黯淡。
啜飲一口咖啡后,他像是發(fā)牢騷似地說道:我在人資部門工作一年半,坦白說…不知道耶…與人交流互動雖然很有意義,但沒有明顯的工作成果,過去大學所學的似乎也派不上用場,有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待在這里干嘛。
他想表達的是,雖然目前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卻感覺自己落于人后,這讓我很訝異。他原本不正是因為想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才轉職的嗎?幾個月后,聽說他重新回到曾經拚命想逃離的研究室工作。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又回到原點,繼續(xù)從事原本覺得毫無意義的工作。
另一方面,透過同事偶爾也會間接得知B的消息。B也一樣換了部門,但他負責的工作不是他原本想做的教育訓練,而是人事管理工作。即使是在人資部門,也分為教育訓練(HRD)和人事管理(HRM),基本理念和處理方式都不大相同。我想,這份新工作對他來說應該會是一場硬仗。
正如預期的那樣,在人事管理的工作中,他負責海外人力招聘項目,由于工作內容和專業(yè)術語和之前的部門完全不同,再加上績效壓力及人資部門特有的保守文化,更加深了調節(jié)的困難。盡管如此,他依舊不放棄,想找到自己擅長的工作崗位。他自愿擔任大型招聘宣講會的主持工作,也嘗試以個別說服的方式挖角海外人才。
兩年后,他終于如愿負責夢寐以求的教育訓練工作,目前除了幫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外,也在內部擔任講師。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我覺得很有意義。我原以為這句話應該從A口中說出,卻從B這邊聽到,實在令人費解。
看著他們這些年的軌跡,我很納悶,為何兩人的職涯發(fā)展差異如此之大?為何A獲得自己夢想中的工作機會后,卻這么快又重操舊業(yè)?B在艱困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
或許是因為,A雖然渴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但他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才覺得有意義。他想要追求的意義,可能是觸手可及的成果或成就感,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工作(也就是現在的工作)。反觀B,他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都能善用自己的優(yōu)勢,把握成長的機會,進而找到工作的意義。A和B的職涯發(fā)展差異,取決于是否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擅長什么?總結來說,自我了解決定了職涯的方向。
許多上班族向我們吐露內心的不滿,覺得自己不適合目前的工作。然而,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他們并沒有嘗試尋找自己擅長的工作崗位,也沒有試圖彌補自己的不足,而是把大多數的精力花在抱怨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
盡管他們可能也會尋找新的出口、選擇離職,但以A的例子來看,盲目轉職調到新的工作崗位,卻也不見得適合自己。根據每年各家人力銀行統計結果,平均顯示每十名離職者就有六名表示后悔離職,尤其當中有四人,更是進公司不到三個月就離職。離職的原因十個當中有六個與工作內容有關,比例遠高于人際關系問題,主要原因是「實際工作與原本的預期大相徑庭」。
不僅如此,新進員工的離職率正在逐年攀升。根據企業(yè)公布數據顯示,近幾年的新進員工平均離職率高達49%。好不容易擠進公司窄門,但每兩位就有一位會在一年內離職,這并不是可以等閑視之的問題。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亦非無稽之談。比起對薪水或上司不滿,大部分的離職理由都是對工作不滿。時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甚至會以踏入職場就是準備退休的開始或等退休的上班族自嘲。
諷刺的是,相較于求職者,在職者的焦慮感反而更重。這是為什么?因為至少求職者還懷抱著希望,殷殷冀盼著隧道的盡頭終將有出口。然而,在職者踏入職場生活后,卻難以描繪出未來的愿景。
即使想轉換跑道換新工作,也已經為時已晚。當一個人看不見希望時,就會對生活失去動力,像詩人但丁在《神曲》(Divine Comedy)描述地獄入口處時,寫道:入此門者,必將斷絕一切希望??床灰娤M牡胤?,正是地獄所在之處。
過去在職場工作時,每每聽到這首歌,總會讓我心中感到無比惆悵,開頭是這樣唱的:星期日消逝的聲音/滿是遺憾的聲音/那是我內心沉重的聲音。實際上根據研究統計顯示,最容易心臟麻痹發(fā)病的日子也是星期一。
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在星期一早上,滿心期待地出門上班呢?無論是剛進公司,或是工作好幾年,還是換過幾次工作,大多數的上班族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對未來充滿恐慌。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目前的工作前景渺茫、意義不大、薪水又少,因而萌生離職的念頭,許多上班族都是像這樣隨波逐流。
不過,如果能善用對現況的不滿,這種想要改變的迫切感,正是讓自己做出改變的轉機。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唯有身處在痛苦中,才會產生勇于改變現況的力量。但這種迫切感沒有方向,只有在方向明確時,這股力量才會化為前進的動力。而我正是能為這股力量指引方向的人。這就是為什么必須要先認識自己,了解我是什么樣的人?
在青少年時期,我們?yōu)榱舜_立職涯方向,最先問的問題是:「我想從事什么(What)工作?」我們有太多的選擇,選擇越多時卻越不自由,反而會引發(fā)混亂和無助感,這就是所謂的「選擇障礙」。
這世界的工作有上千上百種,我們不可能了解每一種工作的性質,因此自然而然會透過父母、老師、學長姐等旁人的建議和意見去了解,也會受到社會趨勢的影響。例如,我們常會依據專利師這份工作前景相當看好這種片面信息,而決定未來的工作。接著,開始煩惱如何(How)獲得這份工作?讀哪所大學?念什么專?考什么證書?(請參考下方圖)
這種方式的盲區(qū)在于不是由內而外,而是由外而內。由外而內注入的夢想,并不會帶來熱情。對工作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后,就會開始產生「Why」的自我叩問。即使努力成為了夢想的專利師,過了幾年后,也可能會冒出「我為什么要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不適合我」的念頭,不禁為此垂頭喪氣。平均每過三年,許多上班族會為了該不該離職而陷入煩惱,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這種空虛感,源自于沒有從根本的問題開始問起。
我們應該反過來問,問自己想做什么工作(What)前,先問為什么(Why)。為什么這份工作會吸引我?為什么我想成為那樣的人?透過自我叩問的過程,慢慢發(fā)掘自己的內在。所有的職涯探索,都必須回歸到源頭我身上(請參考下方圖)。當問題不是由外而內的探討,而是由內而外的延伸時,才能扎穩(wěn)根基后茁壯成長。職場上大部分的上班族之所以會隨波逐流,原因在于他們并沒有由內而外的探索自我,而是單純從外在的角度看事情。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同的職涯煩惱,但最終都會回歸到根本問題─「我是誰?」職涯煩惱的本質,在于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長什么。來找我咨詢的A和B,他們的職涯發(fā)展之所以不同,正是源于對「自我認知」的不同。
正如科學家Thomas Kuhn所說,我們得到的答案,取決于我們提出的問題。想要開始嶄新的生活,就需要問自己新的問題,問自己:我是誰?、我真正向往的生活是什么?透過自我探索的過程,我們才能真正重新開始。試著透過這本書,對我拋出提問吧!誠如詩人Rainer Maria Rilke所言,如果你熱愛提問并擁抱問題,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自己就在問題的答案里。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