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禮拜有幸參與我們公司和某大學舉辦的在線講座,介紹在我們公司工作是什么樣子,建筑行業(yè)人員求職招聘的運營。在活動中筑招網(wǎng)小編分享了三個我自己透過走冤枉路體悟到的早知道心得,在這邊也獻給即將踏入職場的社會新人。
?
三個我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的早知道:
?
1.以終為始,從小目標開始
?
我們常常會覺得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從事這個職位有沒有好的發(fā)展。其實有這些來自內心的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我們很難去憑空想像未來的藍圖。我們因為需要思考的層面太多太廣,所以腦袋就容易打結,沒有辦法爬梳出結論,進而造成多余的焦慮。而想要從起點開始去沙推終點長什么樣子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路上會有太多的可能,最后思考的方向會無限發(fā)散導致無法聚焦。
?
這邊會建議還在摸索階段的你先去參考前人的成功經驗,不管今天是已經畢業(yè)的學長姐或是行業(yè)里頭的成功案例,然后研究那個案例所具備的技能。
?
這樣一來,從未來的結果回推會比較容易掌握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思考模式不會因為發(fā)散而失焦,反而會像漏斗一樣慢慢的收斂,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短期目標。
?
在知道自己的方向以后再把那些需要慢慢培養(yǎng)的技能拆解成小目標,有點像是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但是是職涯版的技能組合,俗稱職業(yè)投資組合 。
?
舉例來說,如果向往銷售的職涯,那么常見的技能組合分別有哪些?要如何去補齊自己的內容銷售,CRM,或者是廣告預算的技能,要從哪邊找到切入點?有了大方向之后才開始用由下往上的思考方式慢慢去羅列自己想要補齊的技能,有策略性的循序漸進。
?
簡單來說,就是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來去找一個愿景,然后用倒置的方式來去建立想目標。
?
2.聰明工作更勝努力干活
?
從小到大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我們快速找到答案和解決方法的能力,一個題目通常只會有一個標準答案。而這樣不斷被強化學習習慣的我們很容易帶著這樣的思維進入職場,如果老板說一就是一甚至會覺得答案只有一個。常常會先入為主的覺得如果自己不會的話,一定是沒有背熟答案,就把學校學習的方式套用在工作上,多花點時間看數(shù)據(jù),多花點時間讀書,多花點時間更努力。
?
可是職場不是靠考試來評分的,絕大多數(shù)的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只是努力通常不一定會換來對等的回報。
?
利用80/20法則找出最應該投資時間的地方用最少(20%)的力氣創(chuàng)造最大的價值(80%),你最后可能會很意外的發(fā)現(xiàn)自己做的100件事情里頭只有20件是真的創(chuàng)造極大價值的。
?
然后不斷的去找出捷徑,學會放下那些沒有效率的做事方式,用數(shù)字來驗證自己的成果。道理有點像app不斷的更新迭代一樣,每一次的更新都會變得比前面的版本更好,然后刪除掉一些不需要的功能,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少即是多。重點在于取舍,而非包山包海,想像你要帶下面全部的東西登玉山,那是不可能的。
?
3.不斷練習弄假直到成真
?
在考試時候我們很習慣去做模擬考題,或是向學長姐要考古題來模擬??墒俏野l(fā)現(xiàn)到了職場上,很少有人會真的直接的問資深前輩說要怎么樣才可以復制成功。一來有可能是因為前輩私藏,留一手,怕教了你之后他的位子會不保。二來,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太敢貿然的亂問問題(我就怕被罵阿)。
?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前輩不愿意讓賢或是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如果想要學會某項技能練習都是必經之路,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專精該項技能。
?
舉個我沒有機會透過自己職位練習的例子來說,我曾經以為自己知道一些會計,所以想要轉換到策略規(guī)劃部門專門去分析市場和掌握預算。面試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完全不懂財務的細節(jié),簡直是炮灰,但是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缺陷,知道管顧業(yè)的費米運動的測試方法。爾后,我在經營項目或是面試的時候我都會知道如何從財務預算的角度來去分析事情,相較其他不知道怎么編列預算的人我就多了一項優(yōu)勢。
?
另外一個經驗是以前我很害怕上臺報告,尤其是全英文的報告。一開始的時候報告都卡卡的,也覺得自己和外國人的報告程度差很多。但是因為鼓起勇氣爭取上臺報告的機會,在報告之后也有機會讓主管指點出我的不足,告訴我要怎么建立故事框架,如何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在多次練習之后,我現(xiàn)在反而覺得全英語的報告比中文還要輕松。
?
以短期結果來說失敗和沒有去嘗試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長期看來多次的失敗所累積的經驗都會變成成功的踏腳石。
?
職涯發(fā)展是一場認識別人和認識自己的旅程
?
我覺得在自己職涯的初期摸索方向是非常正常的行為,而在摸索方向的過程其實是一場了解別人以及認識自己的旅程。隨著你越了解職場上的游戲規(guī)則和自己的能耐之后,你便會發(fā)現(xiàn)路可以越走越廣,就像不斷進化的算法一樣,發(fā)掘無限的可能。
?
了解別人的時候你會知道市場上有什么機會,了解每一家公司在找尋什么樣的人才。如果更深的去理解該公司的組織架構或是文化,甚至可以找到一些意外的驚喜,像我就發(fā)現(xiàn)文組也可以在科技業(yè)有很多發(fā)展的機會。你越是了解別的公司,或是別的競爭對手,就能擁有更多的選擇。
?
認識自己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因為自己喜歡或適合什么沒有可以照抄的答案,別人的喜好不代表自己也能夠接受,只有不斷的試錯(反復試驗)才能夠慢慢的修正方向慢慢的和自己的夢想接軌。鮮少有人能在剛畢業(yè)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志向,很多人甚至是到中年才整個軸轉自己的職涯方向。所以不喜歡自己的選擇沒關系,但是要把這樣不喜歡的心情記下來而描繪出自己喜歡的是什么。隨著你更認識自己的喜好和優(yōu)缺點,你可以洗煉出自己的強項或是可轉換技能,找出自己能夠發(fā)揮價值的地方。
?
其實我大學剛畢業(yè)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工作,我甚至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走了一條我不喜歡的路,從事酒店業(yè)然后月領5k。如果可以重來,我希望我在早期的職涯上就遇到導師,可以告訴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沒關系,要給自己止損。多鼓起勇氣去嘗試,多累積失敗的經驗,然后move on!。
?
以上,來自一個曾經月領5k轉職到筑招網(wǎng)的心得分享,希望這三個早知道能幫助到即將邁入職場的你少走冤枉路。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