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工作,為了避免「畢業(yè)即失業(yè)」,因此作者在大四趕緊準備考研究所。他分享當初在中央企研所碩士班畢業(yè)前的思考,從最初不知道畢業(yè)后要做什么、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到確認目標、找第一份工作的歷程,希望能帶給正面臨畢業(yè)求職煩惱的學生一點啟發(fā)。
?
為何想讀企業(yè)研究所?如何思考在校成績與找工作的關聯?
反思1:以為讀好書就能找到好工作,忽略外部競爭威脅
反思2:小心迷失于外部競爭的「軍備競賽」
?
盤點自身資源與現況:我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自身問題與開始行動
發(fā)現感興趣的事情,提出目標假設
確認目標,思考個人差異化
?
春節(jié)假期,我和一位企業(yè)研究所的學弟在暢聊我們畢業(yè)后踏入職場的大小事,談話中無意間就聊到當初我們從央企研畢業(yè)時,當時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以及在畢業(yè)前又做了哪些嘗試和規(guī)劃,相信應該有不少的畢業(yè)生對于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滿苦惱的,因此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當初從央企研畢業(yè)時,是怎么找工作的,以及犯過哪些錯誤,希望能夠帶給一些正面臨畢業(yè)即失業(yè)煩惱的朋友們一些啟發(fā)。
因為想要把詳細的過程說明清楚,發(fā)現文章篇幅太長,所以拆成上下兩篇與大家分享。
?
下篇:數位金融MA面試經驗談:企研所學生通過兩關面試,為什么最后失敗了?
為何想讀企研所?如何思考在校成績與找工作的關聯?
在說明如何避免畢業(yè)即失業(yè)的情況前,先與大家分享一下為何我當初想讀企研所,以及我在企業(yè)研究所曾做過哪些嘗試。
首先,很坦白地跟大家分享我當初讀企研所完全是因為:大學不知道要干嘛,為了不讓自己畢業(yè)就失業(yè),因此在大四的時候趕緊報名補習班考研究所。
雖然很幸運地最后有錄取中央的企研所,讓我得以再續(xù)命兩年,但拖得了一時躲不過一世,由于當時的心態(tài)只是在逃避,壓根對于企研所畢業(yè)后沒有做任何的規(guī)劃,因此在碩一下學期時,因為畢業(yè)將至,又遇到跟當初大學快畢業(yè)時一樣的問題。
?
反思1:以為讀好書就能找到好工作,忽略外部競爭威脅
由于那時候他對自己沒有任何的興趣,也沒有任何特殊的特長,因此,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困惑,不知道自己畢業(yè)后要干什么。因此,他認為,只要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就能找一份好工作。也許是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想法,也許會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說實話,學習成績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用來衡量自己,而最關鍵的問題是:“你怎么看待學業(yè)成績和求職的關系呢?
?
要能夠了解在校分數與找工作之間的關聯就必須再往更上游一點去思考,也就是:「你想找什么樣的工作?以及這個工作背后的要求是什么?」
如果今天你想找的工作是國營事業(yè),那在校成績確實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指標,但如果今天想找的工作是軟件工程師,那某些核心科目的成績,例如數據結構、算法、程序設計等就不能表現太差,但其他科目的分數也許就可以不用太要求。
?
就拿我在企業(yè)研究所的時候來說,我的目標是成為金融行業(yè)的 MA,也就是后備干部,所以我希望通過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達到800多分,就有可能去競爭金融行業(yè)的 MA職位。今天面試同樣兩位應屆的企研所畢業(yè)生,在校成績都表現很優(yōu)異,一個是臺大商學院的學生,一個是中央企業(yè)的學生,都沒有任何的社會實踐經驗,在考官看來,他們都是商學院畢業(yè)的,而第一個學生,卻是來自于臺灣大學,或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
這邊并不是要強調學校品牌的重要性,而是想和大家說明:「如果在求學的過程中,忽略了外部競爭的風險,很可能會落入以為努力讀書拿高分,就能獲得一份好工作的誤區(qū)」。
?
反思2:小心迷失于外部競爭的「軍備競賽」
前面有提到在校園努力奮斗的過程中,也要時刻注意外部競爭的威脅,因此有些人可能從剛踏入研究所時就開始找各種實習與參加社團活動,來充實自己在校園時期的經歷,我覺得這是一件滿值得鼓勵的事,代表除了把書讀好外,又要開始意識到外部競爭這件事。
?
回到我當初讀中央企研所的情況,那時候是碩一下,我忽略了外部競爭帶來威脅,因此當時可能只有成績還能看,畢竟學業(yè)成績是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回報的東西,也沒有什么實習和社團活動的經歷,當時也沒有太多的想法,只看到身別有些同學開始去外面投實習,想說那我也去試試看好了,結果投了一輪發(fā)現一個實習也沒有,這才讓我開始慢慢體悟到光靠分數是不夠的,因為他只是一個門坎。
?
在這種情況下,我開始在學校里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和活動,以豐富自己在研究所里的閱歷,但是,無論你實習的經驗多么豐富,社團活動的經驗,都比不上那些比你更優(yōu)秀的人,所以,你會有一種被打敗的挫敗感,就像在 NBA里,你是一名 A球隊的主教練, B球隊的主教練可以源源不斷地從他的老板那里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源,讓他的隊伍變得更加強大。所以,無論你如何和 B隊的主教練比拼,都不可能吸引到明星球員的注意,就像是你在和別人進行軍備競賽,犧牲了很多的睡眠,學習,實習,參加活動,卻發(fā)現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和別人競爭,那么你就會感覺到挫敗和失落。
?
盤點自身資源與現況:我的特點是什么?
我就讀企研所碩一時,因為看著別人都去實習,我也跟風去投,發(fā)現光靠分數是不夠的,之后想辦法參加各活動來充實校園經歷時,發(fā)現永遠有比你還強大的競爭對手,這時真的是只有挫折能形容,明明很努力,但還是無法跟人家比肩而行,這時該怎么辦呢?
?
當時我把這個煩惱和友人訴說時,他給了我一個很特別的想法:你覺得你這個人的特點是什么?聽到時我整個人都愣住了,根本沒思考過我這個人有什么特點,頂多知道優(yōu)點和缺點而已。我覺得人其實沒有優(yōu)點和缺點之分,只有特點,因為有些看似是優(yōu)點的條件,他只是剛好在那樣的情境是優(yōu)點,但如果情境不一樣,也許根本是缺點,反過來說缺點也是一樣,因此我們應該去思考你有什么特點。
?
研所朋友這樣解釋,因此如果要發(fā)現你擁有哪些特點,就必須先從盤點自身的資源開始,然后嘗試著把這些特點找到符合的情境,他們就會有放大的效果,這時就有差異化的可能性,也就是與其他看似背景一樣的人競爭,但你顯得更加特別。
?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國王排名》這部動畫,動畫的主角波吉雖然是國王還是巨人族出身,但由于身形矮小,沒有什么肌肉與力量,但如果一昧地與他人用相同的力量取勝的戰(zhàn)斗模式,永遠是無法戰(zhàn)勝對手,爾后他發(fā)現了能夠用自身敏捷閃避攻擊的特點并搭配輕巧地細劍攻擊對手的穴道,一樣可以把敵人擊倒,沒有必要透過力量的方式取勝。
?
因此我與友人花了不少的時間從自身出發(fā)做資源的盤點,在盤點的過程中我們是使用腦力激蕩法,盡可能地把自身想到與他人觀察到的特點列舉出來,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的評語,總結下來我那時具有以下的特點:中字輩研究所,多益800分,有參加過壘球系隊,有參加校內創(chuàng)業(yè)競賽,執(zhí)行力強,有好奇心,學習力不錯,喜歡棒球,喜歡閱讀,沒錯,就這8點,沒別的。
?
接著我們再把這8點做歸類,以外顯條件與內在條件作區(qū)分:
外顯條件:中字輩研究所,多益800分,有參加過壘球系隊,有參加校內創(chuàng)業(yè)競賽,喜歡棒球,喜歡閱讀
內在條件:執(zhí)行力強,有好奇心,學習力不錯
延伸閱讀:沒有專長、興趣、自信,履歷表怎么寫?給新鮮人的求職實用3方向建議
?
分析自身問題與開始行動
當我們有效掌握現狀后,就能開始去分析目前自身遇到的問題:
不知道畢業(yè)后要干嘛
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物
如何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
?
首先我們先用上帝視角俯瞰這3個問題是否存在具有關聯性,如看似這3著之間確實有存在一些因果的關系,例如:因為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物,所以不知道畢業(yè)后要干嘛,導致不曉得如何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
?
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拆解問題的最上游,也就是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導致這個的原因可能會是參加的活動或實習還不夠多,也有可能是真的沒想法,抑或是每次都是參加同質性很高的活動。
?
如果是第一個參加的活動或實習還不夠多,那就繼續(xù)參加,但活動與實習的主題可以就有一些變化,例如以前都喜歡聽金融科技的講座,現在聽聽看人工智能的講座,如果是真的沒想法,這時就可以找朋友聊聊天,聽他分享有沒有一些的經驗,又或是多聽一些職涯相關的podcast,看看其他是怎么思考的,如果是每次都是參加同質性很高的活動,例如都是跑商業(yè)類的講座,下次換成參加文學類的論壇,跳脫用同樣的方式烤面包只會烤出相同面包的困境。
?
記得我當時開始去尋找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物的方式是從喜歡棒球與喜歡閱讀兩個外顯條件著手,挑兩個本身并沒有這么討厭的事物再多深入琢磨,大概過了兩周,有確認了一些方向,例如喜歡棒球的話,未來可從事球隊統計分析的工作,閱讀則是讓我解決真的沒想法與每次都是參加同質性很高的活動的問題,從不同類型的書本中了解作者的觀點與想法,例如對于商業(yè)類的工具書或科技類的書本讀起來特別帶勁,也許未來可以多嘗試朝這個領域的工作做發(fā)展。
?
有了這兩周的嘗試后,也開始漸漸找到一些感覺,但沒有真的做過也不曉得真的喜不喜歡,所以關于我是否畢業(yè)后未來想做棒球分析相關的工作,我用了在碩班學到的統計方法,分析了一些打擊數據,發(fā)現并不怎么有趣,反倒是在閱讀完商業(yè)類的工具書,在實作里面的方法時,例如項目管理、時間管理等,還頗有興致的,因此慢慢發(fā)現我或許未來可以做有涉及項目管理或時間管理的工作。
延伸閱讀:新鮮人找工作方向攻略|履歷自傳面試、談薪水找方向,附熱門應征工作排行
?
發(fā)現感興趣的事情,提出目標假設
有了這樣的想法還不夠,因為人的大腦不喜歡不確定性,需要有一個目標或專注的事物才能讓他安定下來,所以我還是持續(xù)過著不停探索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和友人去吃飯時,當時我記得我還是用郵局帳戶,飯局后我要轉錢給他,跟他說了一聲:我等等去郵局轉賬給你,他聽到后直接打開手機跟我說,要不要考慮用渣打銀行的行動銀行轉帳給我,這是什么?我根本不曉得有行動銀行這東西,當時是2015年,臺灣金融業(yè)根本就沒幾家在發(fā)展數位銀行的服務,因此大部分的人都還是習慣用ATM的方式做轉賬,這件事也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對于行動銀行這個東西產生興趣。
但我真是喜歡行動銀行嗎?還是只是我的好奇心使然?
?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碩一暑假指導教授要我們發(fā)想論文題目時,我就直接跟指導教授說我想要做臺灣行動銀行的相關研究,來測試我是否真的對于這個領域的東西有興趣,經過幾番討論后我也訂出了我的論文題目:臺灣地區(qū)銀行發(fā)展數位銀行之關鍵因素,由于數位銀行在臺灣真的是很冷背的領域,應該說是還處于市場的導入其階段,所以相關的數據只能透過直性訪談的方式來搜集研究數據,但在搜集數據的過程中,并不會覺得很無聊,反而可以跟一些數位為銀行部門的經理交流一些對于臺灣數位銀行的想法還滿有趣的,因此也算是幫助我在企研所畢業(yè)后,有一個還不錯的職涯選項。
?
確認目標,思考個人差異化
當我確定在畢業(yè)后想嘗試數位金融相關的工作后,接著就是思考個人差異化的時候了,記得碩二那年,也就是2016年臺灣金融業(yè)有開始慢慢想要發(fā)展數位金融的趨勢,但仔細看了各家招募網站所開出的職缺條件,他們都是希望能夠找有工作經驗的人,身為一位菜鳥畢業(yè)生,想當然如果去投那些職缺,錄取的機會應該很低,但還是有一個機會可以爭取,也就是銀行的MA。
?
當初碩一時有被問到畢業(yè)后想干嘛時,不假思索地就會說出:喔,我想要當銀行的MA,為什么想當銀行MA?這個問題我一定回答不出來,但如果是碩二的時候問我同樣的問題,那我就可以回答了,而且也可以很具體的給出我想要成為數位金融MA,這時個人的差異化就體現出來了,因為當同樣是應征數位金融MA的人,他們回答的面試官這個問題時,可能給出的答案都大同小異,這時如果沒有聽到比較有特別的回答,就一樣會落入選學校名稱好,實習經驗豐富,多益分數等眾多競爭者的比較誤區(qū),而此時能夠很明確的說出,因為我想要成為數位金融MA,所以我做過哪些嘗試和努力時,反而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
因此自從決定先以成為數位金融MA目標后,我就會更聚焦在一些相關的活動上,并爭取跟數位金融有關的實習機會,畢業(yè)后也順利獲得幾家金融業(yè)MA的面試機會,但結局是我最后沒有成為數位金融MA。為何沒有順利錄取數位金融MA?筑招網小編和大家下回分曉。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