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標題,我想了很多,《“個人崇拜”,請滾遠點》、《純粹的建筑師,請遠離“個人崇拜”》、《有多遠滾多遠的“個人崇拜”》等等,經過仔細的思索,覺得“個人崇拜”的杜絕,宜從源頭抓起,學生時代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宜于設計水平的提高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做標題黨,老老實實的。
?
本不宜寫關于建筑圈兒“個人崇拜”的文章---盡管憋了很久,這樣的文章宜得罪人,成為眾矢之的,會被“噴”,會被“黑”,但這股風刮得越來越大了,搞得有點睜不開眼,甚至有點影響一些人的“視力”了,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了解救那些迷茫崇拜的人---解救一個是一個,畢竟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有的人就喜歡看“皇帝的新裝”,“噴”、“黑”隨他去吧。
?
個人崇拜存在于各行各業(yè),從“自古以來”的時間就有,可謂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所謂“隔行如隔山”,其他行業(yè)的事兒咱不操心,但是“干一行愛一行”,咱就說建筑圈的個人崇拜---其他圈兒的你也甭問我,問我我也講不出個道道兒來。
?
先說說什么是個人崇拜?所謂的個人崇拜,其實就是主動迷信(別人不勾引,自己上鉤),網絡語言就是“哈”、“粉”,他看崇拜的人什么都是好的,這個人在他眼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別人不可以講這個人的壞話、陰暗面,如果講了被他知道,就會和你死磕;這個人的作品---不論是原創(chuàng)還是掛名的,他都能說出一個道道兒,來證明作品的優(yōu)秀,一來可以哄哄自己,二來可以蒙蒙別人---也許是同道中人,然后欣欣然的感覺自己離大師的水平又近了一步,自己都佩服自己,甚至感覺自己就是大師的知己,大師是千里馬的話,甚至自己就是那個伯樂,其實,大師知道你是哪根蔥?那頭蒜?事實就是這個理兒。
?
建筑圈兒的個人崇拜也分幾種;一種類型呢,就是買買大師出的書和研究大師的書,大師的作品一面市,立即去建筑論壇發(fā)一些品頭論足的文章,到評論區(qū)灌灌水,和志同道合的互相吹噓一下自己的心得,和意見不同的“敵對勢力”互噴;有人向他請教關于某個大師的作品的優(yōu)點,他的態(tài)度首先是高傲,一副瞧不起人、不能與之為伍的眼神,然而她并不說出他自己認為的優(yōu)點,而是很低調的講,“我也不知道啊”,這還沒有完,等請教的那位離開后,則嗤之以鼻的自言自語道,“連這個都不知道,這么多年怎么混的“;如果他剛好有一個作品出來,則會興高采烈的逢人就講,“你看,這里處理的怎么樣?這跟XX大師的手法簡直一摸一樣”;其實,他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分量夠嗎?同樣的作品,不一樣的人提交出來,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和評論;大師的玻璃球經沙塵暴后,成土豆了,也沒有見那個人出來噴,換成你,知道會是什么結果嗎?也許,是你的話,這個建筑就不可能是玻璃球。不覺得某宮前面的玻璃幾何體和西湖邊的某塔前面的電梯外面的玻璃罩有什么區(qū)別,但由于不是一個級別的建筑師的作品,評論的待遇可是天壤之別;作品會因人而異、因勢而異、因地而異,你的做法只是“東施效顰”而已,不過,你樂在其中也好。
?
第二種類型,就是專門研究大師這個人(一個建筑師不研究建筑,卻去研究另一個建筑師,想想挺搞笑的),當然,也會順帶一些建筑師的作品,但主要不是作品,而是從出生到去世,甚至去世以后的影響,包括他祖父、父親、兒子等,基本講的是男方的,很少像講孟子一樣有個“孟母三遷”的故事,包含出生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的家庭、受教育的環(huán)境、家庭的變故、成名的故事等,很詳細,仿佛早在大師出生前幾十年他就在錄像一樣;關于大師的研究,都是好的,在他的研究里,大師一出生就是神童,成年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去世后會“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搞不清楚一個和大師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那里踅摸來這么詳細的故事,有這樣的精力,花費在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上,肯定會出來幾件像樣的作品,你說這是不是不務正業(yè),走的歪門邪道啊,如果這是你的業(yè)余愛好那就算了。
?
第三種類型呢,可能集合以上兩種類型的特點,不但有錢,還舍得花錢,而且還有大把的時間,大師在哪里開個見面會啊,大師的公司什么時間開培訓班啊---基本都會打著有機會和大師一同工作的噱頭,他一定會去參加,就跟去朝拜教主一樣,自己也不想想,那么短的時間,你能學到什么?能領悟到什么?水平能提高多少?要是有質的提升,那你何必找大師啊,你比大師都厲害,大師也是幾十年的積累、磨練才有今天的成就,就像鋼筆速寫,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你會幾種畫法又怎么樣,只不過是眼高手低而已;其實他自己心里跟明鏡兒一樣,只是回來就可以在簡歷中和同事間炫耀,“我和XX大師是曾經的同事”、“我也參加了某某地標項目的設計”等等,我只能哈哈。
?
這三種狀態(tài),你有沒有呢?
?
“越懂越欣賞”,對個人崇拜的人來講,卻是“越欣賞越懂”,什么意思?所謂的欣賞,其實大部分是裝的,在他們看來,大師的設計都是精品,都是經典,大師不會隨意的添加、刪減,大師的設計構思一定巧妙,如果自己欣賞不出個道道來,而其他同類的人卻講了一大堆的道道兒。這樣會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與大師距離拉遠了,就沾不到大師的光芒了。
?
對于神一般存在的大師,你們放心好了,個人崇拜的人只挑好的講,溜須拍馬,這里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現在社會上也是類似,壞的話,即使是真的,也有可能被說是謠言,追究責任;而好的話、表揚的話,即使是謊言,也沒有人去追究,好像人人都喜歡看見好的,不愿意承認壞的、陰暗的,建筑評論也是如此,你講這個建筑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合理,即使很明顯是拍馬屁、瞎扯淡,沒有人追究你的責任,沒有人指明你這是在搞什么名堂,如果有人反對你講的沒有道理,純粹在瞎扯,講這個建筑怎么怎么不合理(特別是那些大師的作品,盡管有的還可能是掛名的),馬上就會有一幫人反駁你,對你的評價是,“你水平不夠,不懂欣賞,領會不到大師的創(chuàng)意,體會不到大師作品的意境等等”。
?
建筑圈兒的個人崇拜不同于熱衷于某種建筑風格,喜歡某一個建筑風格也屬于是建筑研究,隨著時代的變化,建筑風格也在進行著相應的變化,也是為建筑設計作貢獻;建筑設計主要講究的是創(chuàng)意,雷同的原創(chuàng)建筑方案極少---那些愿意“借鑒”的除外,你也是建筑師,大師也是建筑師,他的創(chuàng)意未必就總比你的好,你的設計未必就沒有他的設計合理,一個建筑師把另一個建筑師當神一樣的崇拜,這是正常建筑師干的事兒嗎?
?
對于那些靠著某一個地標級別的作品,一炮而紅,成為大師的建筑師,不必驚訝,不必崇拜;有句俗話講的好,“白手起家的,很多是從黑道做起的”,如果你的父親是一個什么長的話,這個機構剛好有一個項目需要設計,而你剛好還在從事這個職業(yè),只要想做,有你操刀這個項目是大概率的事情;至于好不好,投資方說了算,再說了,何謂好,何謂不好?建筑一旦建成,看多了也就習慣了,適應了也就成地標了。
?
有時間的話,自己想一想,作為建筑師,面對一棟建筑設計作品的時候,從你的嘴里道出來的不是針對建筑作品的實質性的評價,而是滿嘴的這里是柯布的、那里是安藤的,滿嘴都是這個嬸兒那個姨的,你這個跟魯迅先生文中的孔乙己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有區(qū)別嗎?滿滿的崇拜風成就不了你的建筑師夢,滿嘴跑火車的評價不如落實一件自己的設計作品。
?
“一直在模仿,從未有思想”,對建筑師來講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建筑圈兒產生的那些主義和思想,在個人崇拜的人看來是神一般的存在,不敢有絲毫的懷疑和偏離,更不用說違背和推翻了,其實,那些所謂的主義和思想是扼殺了多少創(chuàng)新思路和多少有思想的建筑師的結果,一個主義、一個流派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的建筑師新星。
?
建筑設計圈兒宜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樣才是建筑師的春天,而不宜一枝獨秀,處處是門派、處處是主義。你把你追求的大師的風格把握的再好,大師的門派認的再清楚,那也是別人的影子;有自己的思路,即使作品不那么好,只要變成建筑,就是被社會認可,就是不一樣的煙火,作個不一樣的煙火,不香嗎?即便這個煙火不那么耀眼,不那么燦爛,但是,他有自己的光芒,很香。
?
想想吧,將來的你,每天(也許是經常)上班的路上,都會路過一個建筑群,他是你的一個作品---最得意的作品,建設單位等基本沒有修改,也舍得花錢去實現,這個地方剛好有點堵車,每天都可以看到她,你會不會感覺到那些設計地標的大師都沒有你這樣的待遇,這樣不幸福嗎?也許有人講這是自戀,自戀?!你嫉妒去吧!樹立這樣的建筑設計價值觀,做一個存粹的建筑師。
?
文章里面有不少的“宜”和“不宜”,不知道你感覺如何?你看防火規(guī)范中也有不少,你感覺又如何呢?
?
本文章不具有針對性,請勿對號入座,僅與建筑設計專業(yè)的同學共勉。
本文來源:微信個人公眾號“毒而無害”
?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